用爱与奉献浇灌幸福精神花园-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工人先锋号纪实
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是桂林市民政系统的重要窗口单位,这里的医护人员们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精神病人,由于病情的特殊性,需要医护人员们更多的关心、照顾与理解。在医院的病房内、院子里、走廊上、随时可以看见医护人员们精心照顾病人的场面:陪病人打球、聊天、打牌,和病人一起唱歌、包饺子、做汤圆……她们用自己的爱与奉献,为这群特殊的病人们营造出尽量正常的生活环境,让一个个病人尽快地重新回归社会。
点滴之间 感受温情呵护
——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(精神卫生中心)四科护理小组“桂林市工人先锋号”活动纪实
走进福利医院四科,该科室的护理对象全是患有精神疾病的老年患者。该护理小组共有12人,平均年龄为38岁,老年病人90多位,几乎都伴随着躯体疾病,生活基本不能自理。面对这一群特殊的老年患者,她们始终倡导了“为患者提供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好的服务”的护理服务理念。
由于精神病患者不知冷暖 不知饱饿,常常会出现暴力、自残倾向。吃洗衣粉、肥皂;裤带、腰带、鞋带甚至毛巾都可能成为自杀的凶器……种种不可能的情况都可能发生。所以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。“虽然护士们心理上都承受比较大的精神压力,但面对精神病人,我们更多的是理解,我们知道这不是他们本来的意愿。”工作经验13年的郑护士长说。
一位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的63岁王奶奶发病在家无法管理,儿子五花大绑地将他抬入病房。“刚进来的时候,她目光凶恶,衣衫不整,骨瘦如柴,全身上下脏臭不堪。却一直认为自己没病,不肯住院治疗,还将白米饭吐到护理护士的脸上、身上,大吵大闹,摇门推窗地要求回家。”回忆起王奶奶的情况,粟护士记忆由新。一次在对老人进行保护措施时,粟护士灵机一动想到老人的家庭住址在临桂某乡。她就用当地的方言安慰老人,和老人聊天,护士真诚的眼神和平和的话语攻破了老人的心防,她渐渐平静下来,竟摸着护士的头说:“你真好,我的女儿都没有你对我这么好。”
这种感人的场面每天都在上演:陪老人聊天、看电视、打牌,和老人一起唱歌、包饺子、做汤圆……她们用自己的爱心,为老人营造出温馨幸福的生活环境,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。
用微笑面对病人,用亲情感动病人
——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(精神卫生中心)六区护理小组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活动纪实
“我们病区全都是女病人,她们相对于男病患而言,心思更加细腻,需要更多的耐心。” 福利医院六病区叶副主任讲起了护士们和病人之间的感人故事。
记得病房里曾经住进了一位重性精神病患者小赵,她同时还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。小赵刚刚进医院的时候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很不好,总是担心有人要害她,并拒绝吃饭。这可急坏了医护人员们,为了消除小赵的担忧,让她顺利地把饭吃下去,护士们顾不了病人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,采取了自己先吃一口,让病人吃一口,自己再吃一口,再喂病人一口的方式、“我们每餐饭就用同一个碗,同一个勺子,直喂到病人吃饱。”叶副主任说到,这个方法很管用,也迅速地取得了小赵的信任,她开始积极配合治疗,终于康复出院了。出院的那天,小赵紧紧拥抱了护理小组的每一个人,感动地说:“你们笑得真好,对我也好,我会记得你们的!”
在六区,一位患躁狂症的姑娘小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医护人员告诉记者,小如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,只有母亲一位亲人,由于躁狂症发作,小如常常在家里经常摔东西、吵架,甚至动手打母亲,这些举动很伤母亲的心。“她母亲把她送到医院时候,头也没回地走了。”王护士长回忆到。刚到医院的时候,小如也出现着或多或少的暴力倾向,但被这位患者打伤过的护士却微笑面对,她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配合心理疏导,和小如一起回忆在家里的快乐日子,并坚持每天给小如的妈妈一个电话,告诉小如在医院的康复情况。慢慢地,正常的亲情又回到了小如和母亲之间。最终,小如回到了母亲的身边。
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惊天动地。多年来,医院坚持以病人利益优先,密切联系群众、联系病患、联系家属,探索出了一条“提高微笑服务水平,推进精神文明创建”的文明创建之路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在服务精神病人这个特殊群体中准确地诠释着“工人先锋号”的深刻内涵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